有沒有想過,碰到不想面對的情況或是感到不舒服的狀態,就乾脆低頭滑手機轉移注意力,這種習慣的養成,也許遠遠早於我們擁有智慧型手機之前。
從何時開始,逃避面對真實的情緒成了我們的常態呢?
我想從一個小插曲開始說起......
在我女兒一歲多的那次過年,照往例在年初二的時候去了我的外婆家,走路還不算很穩的小孩在房間玩耍時,突然一個摔倒往牆壁飛撲而去,砰地一聲宛如要用頭跟牆競爭誰比較硬,接下來不免俗地就是嚎啕大哭的戲碼。
而我出於本能的立刻抱起她安撫,往窗戶旁走去,指著窗外的溪水和各式景物要她看看。
猜到我在做什麼了嗎?
沒錯,我正在施展轉移注意力大法。
但,為什麼我會這樣做呢?
這似乎是一種集體潛意識在作祟,當孩子一哭,我們直覺就會想方設法停止哭泣,而通常最容易的做法便是轉移注意力。
就某程度而言,由於我們大部分人都還是害怕孩子哭的。(至於原因為何,就與每個人底層不同的信念有關,基於可能會變成長篇大論,就先不在這裡探討。)
突然間,我的大舅媽走過來拍拍我肩膀說了句讓我如夢初醒的話。
「如果孩子情緒還沒走完,以後都還會留在身體裡沒有過去的。」過去幾年上了許多身心靈課程的她如此說道。
而我能立刻從這樣簡短一句話就明白她背後要表達的真正深意,是因為二十歲那年參加了自我成長課程,課程中不論是20歲、30歲、40歲甚至是60歲的人,我們都在處理那些以為早已過去的情緒,但實際上仍舊令我們深陷其中。
情緒是種能量,當我們硬生生地喊停時,能量並不會消失,而是囤積在我們身體之中,儲存在細胞的記憶裡。
情緒沒有經由流動自然消逝,則會轉向內在反撲,慢慢消耗自我的能量。
若是我持續在孩子哭泣時,用不同的方式讓她轉移焦點,藉以忘卻疼痛和難過,就是無形中在告知她:不要哭,不要有情緒。
那將會換來的是,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,當情緒一來就趕緊讓自己轉移注意力,不去經驗和面對那些不舒服的感受,逃避的本能也就此而生。
當我事後靜下來沉澱,看見自己下意識的行為所創造的,與我真正想要帶給孩子的背道而馳時,內心不禁有些自責。
我發現,雖然我嘴上一直在說孩子只要成為她自己便可,但我並沒有打從心底接納她的所有情緒,那是因為我也一直在與自己的情緒鬥爭著。
天知道身為媽媽,每天在內心上演無數場內心戲,孩子的一舉一動,都牽引著媽媽的心,演變成各種擔憂、焦躁、不安、自責、憤怒、難過,當然也有滿載的喜悅。
然而,親子教養中朗朗上口的一句話「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孩子,媽媽情緒穩定孩子也才會穩定」像是緊箍咒般困住了我,我壓抑了所有情緒,不敢對孩子生氣,深怕自己失控會影響幼小的心靈。
那時沒意識到,我是被恐懼抓住了,而忘記愛其實勝過一切的啊!
儘管在現在這世代,我們重新定義了哭泣,兒童教育也不斷強調接納情緒的重要,仍是不敵長期文化的制約,觀念大多只進了腦中而非內化進心中。
這是所謂自動化的慣性行為,不經思考憑著潛意識就化為行動,唯有我們願意停下來看見,拉到意識層面,才能在往後與心之所向連結,得以重新做選擇。
在那次之後,每當我女兒又哭泣時,即使是在公共場合,即便一堆旁觀者想要安撫小孩,我都會說:沒關係,讓她哭完。
並非我狠心不理會她的情緒,而是我深知每滴眼淚在生命中都無比重要。
淚水一滴滴流淌,灑入心田,都是令孩子茁壯的養分。
我則是慢慢練習與內在連結,允許自己在孩子面前依然有情緒,可以大笑、也可以發脾氣。
因為,我開始真正體會到,當我不再抗拒自身的情緒,孩子也才能真正允許自己讓情緒自然地流動。
這就是所謂的身教大於言教吧!
那我們已經長大的成人,有注意到何時開始,不必別人發號司令就會自動自發地急於趕走或壓抑情緒嗎?
是從很小的時候,父母口中一次又一次「有什麼好哭的」開始。
還是學生時代,同學一個又一個的嘲笑「愛哭鬼羞羞臉」開始。
亦或是當我們失戀時,整個社會都教我們「寄情於工作」或「再談下一段戀愛就沒事」開始。
你有多久沒有真正的與情緒共處了呢?
下一次又低頭滑手機前,也許可以問問自己:現在我想逃避的究竟是哪種情緒。
#讓情緒成為老師
#不完美的親子教養